本欄作者保留版權,未經同意,不得轉載。連絡電郵: geegeelooloo@gmail.com

12.05.2022

一日三餐 (十二妹) (11/26/22)

踏入2022年,新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令每一個人都感到焦慮,物價的不斷上漲,似乎也讓吃飯成了一種負擔。而當我們以恩典來看待每一天,也許會發現新的驚奇與溫暖,它們就蘊藏在我們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。

很多年前,在美國參觀一艘十八世紀的兵船,驚覺船上歷史記錄了每日糧食分配,每天只吃一餐,我這城市師奶為什麼要一日三餐呢?一直以來,專家都說,要一日三餐才是身體健康之道。那麼,古人真的一日一餐就可以嗎?我好奇之下终於查了一些資料,歷史學家告訴我,古人真是每日只吃一餐的。為什麼變成了要每日早,午,晚三餐呢?

在羅馬時代,餓了就吃,而且很多時,餓了也未必有得吃,更遑論要定時早,午,晚三餐。羅馬人每日只吃一餐,在中午時吃:他們並不認可吃早餐這回事,並且相信每日只吃一餐最健康,如此才能保持消化良好,若每日吃多過一餐就會被指狂飲暴食。

從羅馬時代到中古時代,也是沒有午餐這回事的,連這名詞也不存在。因為在中古時代沒有電力,日光決定了吃飯的時候,人們要日出而作,所以到了中午時分已經勞動超過六小時,餓了,便停下休息和吃飯,這一餐中午吃的就是正餐(等於我們現代的晚餐)。這個每日一餐的觀念,長久影響著西方社會的飲食模式。

直到十七世紀,吃早餐這觀念才開始在英國富貴人家中盛行,以咖啡,茶和炒蛋為主。到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時期,工人勞動時間超長,為了有足夠體力應付,工人階級也開始吃完早餐才去開工的生活方式。十九世紀末,美國人約翰,加樂士(John Kellogg),無意中發明了以粟米片作為早餐,令吃早餐更加盛行。到了二十世紀,美國政府更大力推廣早餐,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一餐。

工業革命除了造就吃早餐的現象,也製造了晚餐的必要性,中產和工人階級的飲食習慣,被上班時間所影響,放工回到家才能吃的正餐,變成了晚上才吃的晚餐。

電視劇「情滿四合院」裡,寡婦秦淮茹帶著三個孩子一個婆婆,吃了上頓沒下頓,大院𥚃恰好有一個工廠食堂工作的廚房柱子是單身一人,恰恰他又能食堂帶回剩飯,因此淮茹就對柱子殷勤體貼,甚至最後真的愛上了他,說到底為的就是一家人的溫飽。這是一出特別悲劇的戲,當然劇中給溫情化了,該劇有很多很多畫面都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場景,也許只有在那個時候,才能體味到三餐無憂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。

一日三餐是家庭的煙火氣,一個家庭中必須或至少有一個人獻身廚房,小日子才會過得熱氣騰騰。如果有一個女人或者男人,每天不停地張羅着一日三餐,請一定要好好珍惜,如果可以,不常下㕑的人,也要盡量去幫幫忙,打打趣,加加油。因為一日三餐真的是很繁瑣的事,一個人對家庭對愛人孩子無限廣闊的愛才能這樣不斷的堅持下去。所謂願為你「冼手作羹湯」,也不過是源于內心深處的愛。

一日三餐是凡庸的,重復的,單調的,就像生活本身一樣,凡庸,重復,單調。但只要你擁有讓日子充滿色彩的心情,我們的生活還是會充滿陽光與活力。

到了今時今日,被推動的已經不是定要一日三餐,而是要吃得其所和吃得適時,更有人提倡回復一日只吃兩餐甚至一餐,更有人鼓吹不吃晚餐的,認為這樣身體和消化系統才能達至最佳功能。

說真的,吃晚飯的重要性不再是要吃得飽,有足夠營養,因為現代人營養已過剩,吃晚飯的最要價值,是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疏離,一家人經過忙碌一天,可以在晚上坐在一起共用時光,培養感情才是最珍貴的,有益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原因。




3 comments:

  1. 人們常說 「早吃好,午吃飽, 晚吃少」。我也是一日三餐!

    ReplyDelete
  2. 晚餐確是一家人相聚的時刻 .謝謝分享!

    ReplyDelete
  3. 我多年来也只一日一歺,其中食用生菓居多。

    ReplyDelete